质押股权的范围包括:借款企业主要股东或全部股东的股权;有特许经营权企业的股权;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等。股权质押重点核对企业注资和股东投资的真实性;查验企业资产状况;查验企业负债及或有负债情况。股权质押需提供董事会(股东)决议。除签署质押合同外,还需签署股东名册及声明,并将股东名册及声明存放担保机构。需提供质押股东的身份资料(包括个人和企业)。
质押股权的范围包括:借款企业主要股东或全部股东的股权;有特许经营权企业的股权;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等。股权质押重点核对企业注资和股东投资的真实性;查验企业资产状况;查验企业负债及或有负债情况。股权质押需提供董事会(股东)决议。除签署质押合同外,还需签署股东名册及声明,并将股东名册及声明存放担保机构。需提供质押股东的身份资料(包括个人和企业)。
质押有价证券的范围包括:货币现金存单、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质押有价证券重点查验有价证券的真实性。企业债券和商业承兑汇票会有一定的承兑风险,要考虑出票人的情况才可受理。
质押的应收款范围包括:单笔金额较大、付款条件合理、付款人为较有资信的大企业。不可接受的应收款:合同尾款;付款条件苛刻的合同款;没有合同的应收款。重点查验应收款合同;企业应收款回收情况。应确定监管账户为应收款的唯一回款账户。
你好,只买100块钱的基金,收益在短时间内每天3.24元还是有可能的,但是一直是3.24元是不太可能的。100元每天收益3.24元,如果连续10天都按照这个趋势涨幅在32.4%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像前一段时间出现的新能源,半导体这类的爆火基金,一下就把指数给拉升,实现二三十的一个收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把时间拉长来看,每天都是3.24按照一年的时间计算,收益在900%多,目前最牛的基金经理也不可能做得到,所以不现实。我们投资100块也是很有意义的。并不是说投一百块就没意思,虽然钱不多,但是我们可以用这一些钱进行实操,可以关注到股市的一个发展行情,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下基金市场的一个交易规则,为以后的实践提供一个经验。所以这个还是很有必要的以上便是我的观点,如果还有问题,欢迎咨询
可以,但不是唯一目的。作者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Bernstein)在这本书以及《投资人宣言》都这么说:「投资的目的并不是要变得大富大贵,而是避免年老得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对投资的观念就该如此单纯,「不要想着赢,要想不能输」。正确期望应该是,投入资金并长期持有企业股份,承受市场短期波动的煎熬,享受资产受时间累积带来的复利成长,获取与市场成长同步的报酬。对于市面上任何标榜着「打败市场」、「一夕致富」、「稳赚不赔」的投资话术,抱持着绝对的怀疑(或转身逃跑)。
持有股票等于持有企业营运的获利。书中说明,投资股票这件事的本质,就是企业实际营运的股息加上未来的盈余成长,是真金白银的企业经营报酬,而不是用来投机的金钱游戏。巴菲特的恩师、华尔街证券分析之父班杰明.葛拉汉在经典投资名著《智慧型股票投资人》曾说过:「要透过投资赚取真金白银,就像绝大部分在过去赚来的,并非靠买买卖卖,而是靠拥有并持有证券,收取利息及股息,还有价值的长期增长。」所以,长期持有,可以享受企业带来的经营报酬。短线进出、择时进出的方式不是在投资,而是在玩数字游戏,更像在赌博。陷入短线游戏的人,容易落入金融投资产业的成本陷阱里,成本对于获利的侵蚀,才是最可怕的隐藏杀手。
视自己的投资心态而定,我认为是股票配债券。书中介绍到,一般所谓的投资标的,可大致区分为四个类别:债券、股票、房地产、原物料。债券就是「债」,一般而言,债券有其极限:投资者至多只能收到利息,等时间一到就收回本金。相对来说,股票则意味着可分享特定公司在未来的经营利润,如此一来,报酬收益可能没有上限。投资房地产分两类,买下实际的不动产收租或转卖(一栋房子或店面),以及买进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做为类似股票的方式持有。前者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后者则拥有较高的流动性。原物料则是例如黄金、白银、原油之类的期货商品。这种投资策略,我认为长期来说不如股债配置来的简单暴利,而且恐怕更费心神操作,不适合普通上班族的投资人。股票搭配债券的组合,既单纯又有效。以长期投资策略来说,搭配比重较高的股票当作报酬成长的火车头,搭配低比重的债券,降低资产的波动。书中也介绍了人生各个阶段(职场新鲜人、壮年人、即将退休、已退休),适合配置的投资组合比例。
恐怕不行。举了退休基金的例子,很浅显易懂地解说这个盲点。一般国家政府筹办的退休基金,其资金规模动辄数亿元以上,能掌管这些基金的经理人都是万中选一的业界高手。然而他们是怎么操作的呢?以美国1987到1999年间的243档退休基金为例,它们的资产配置大约是六成股票、四成债券。作者用同样是六、四股债比的指数来比较,发现这十年间,90%以上的退休基金,其绩效都输给指数。近年来,大多数的退休基金都改采「指数化操作」的方式经营,不再靠经理人选股,而是单纯追踪指数为主。
低成本指数型被动基金。有专业经理人选股的共同基金、以及指数型被动基金。共同基金指的是你常听金融机构在宣的「买基金等于一栏子股票,帮你用某某策略投资于某某市场,过去绩效多么亮眼且未来潜力十足」。结论是,由专业经理人操刀的共同基金,几乎没有证据显示,专业投资经理人拥有所谓「正确选股的技术」。巴菲特著名的跟对冲基金的世纪赌局,五支专业经理人操刀的基金,十年累积下来的绩效远输给标普S&P500指数型被动基金。
努力储蓄,降低费用比例。首先,清楚了解自己的投资目的是「为了未来的消费而延迟目前的消费」,因此趁年轻就开始储蓄、且减少不必要的开销花费。注意听的话,可以发现市场上散播着一种想法:「本金小的人就是要靠压重注才能翻身。」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这番话不正是倾家荡产的赌徒会说出来的?这种话通常也是生存者偏差之下的幸存者说的(或是跟你收学费的股海名师),阵亡者则会要你别再碰股票(例如隔壁老王或远房伯父)。无论是大额或小额资金,累积储蓄半年甚至一年一次,投资台湾的指数型基金、复委托购买海外指数型基金,或者开立美国券商自己购买。降低买入的频率是降低交易的佣金与手续费,选择指数型基金则可以把费用更进一步压低。
年轻就是本钱,时间就是魔力。另一本《金钱超思考》这本书则提醒我们,许多人都「太晚」开始准备「退休」的投资计画,以至于无法享受到投资的复利效应。时间对于投资的复利效应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举25岁开始投资以及35岁才开始投资两个例子来看。假设市场的报酬率以5%计算,从25岁开始每年投入10万,连续投入10年然后停止投资(总共投入100万),到了65岁这笔资产会成长到614万。如果在35岁才开始每年投入10万,也是连续投入10年然后停止投资(总共投入100万),到了65岁这笔资产只会成长到377万。同样投入的总额,40年后两者却存在237万的差异,就是时间的复利效应所导致。即早开始学习投资的观念也非常重要,对于职场与生活的人生观也会有所改变。以职场为例培养看长不看短的心态,开始关注自己的长期成长、忽略短期杂讯;心中一旦有自己数年后想具备的能力与样貌,就不会因为短期的困难跟挫折而感到难以跨越。
可以。储蓄与投资永远不嫌早,大部分的工作者到四十岁后才开始为退休储蓄,结果发现,没办法按照自己的规划退休。我们该专注长期的思考模式,以终为始,先看见终点线的样貌,逆向回推自己的投资策略与配置。书中举年轻的依芳、壮年的阿泰、快要退休的艾达为例,说明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采取的资产配置策略,以及应该选择怎样的退休帐户来避免不必要的税务。当你把退休规划的蓝图展开来检视,才会知道提早退休不是遥不可及的伟大梦想,而是从现在开始每天需要执行的微小行动。若谈到提早退休的投资方法,最近读过另一本书《不被工作绑住的防弹理财计画》说明更加详细。书中遵行「FIRE」财务独立、提早退休的投资方式,我自己也去研究了许多成功案例,10个人里面有11个人采取指数型被动基金,这个投资方式的效果跟威力不证自明。
跟余额宝一个性质的,安全。谢谢咨询
不是收入的问题,而是看你的结余。理财用到的是闲置资金不能影响到正常生活。盘点好自己的可用资金,然后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在后台回复“测试”二字看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如何。
股票比基金风险高。股票是,它拿着你的钱去做生意;基金是,它拿着你的钱去炒股票。
问 质押股权的范围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