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乃时下最大创业风口之一,各类互联网金融公司应运而生,近3000家P2P公司,若干一年三轮融资的大学生分期公司等等。作为火热的P2P信贷及消费分期贷款的基础设施——个人征信和风控行业,也因为近千亿的未来空间以及大数据征信,云风控等概念被视为下一个风口。 然而,通过对比美、日、中三国征信市场的发展过程和最终格局,我认为中国大数据征信和风控市场将面临市场化空间仅数百亿、公办机构主导、牌照征信公司垄断剩余市场等问题,没有空间留给创业公司做大的机会,纯征信或风控创业公司只有从工具转型切入具体业务才有做大的可能。 互联网对于征信产业的改变 互联网对征信行业的改变,我认为只有效率的提升,而没有改变原有的商业逻辑及商业模型。 传统征信产业链由数据公司、征信公司及征信使用方三者构成。这其中,数据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独特数据源的掌控和挖掘能力,而征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则在于数据源完整度,数据覆盖人群完整性以及数据的分析画像能力。 从逻辑上推演,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新的数据纬度,也改变了数据采集的方式。 但这两点只是增加了数据公司的数据源,或提升了获取数据的效率,并没有实质改变其采集并销售数据的本质模型。 对于征信公司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大数据公司,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上的变化也无法重构征信公司核心的数据清洗,挖掘及画像的核心环节。而对于征信使用方而言,互联网的出现,则有可能增加了自身直接采集数据能力及风控的能力,降低对前面两者的需求。 总体而言,我认为互联网会提升征信产业的整体效率,但不会改变征信企业的本质模式。因而,可以用海外美日欧征信市场的发展历程来推测未来国内征信产业的发展。 征信市场避不开的“三重门” 第一重门:市场规模有限。 美、日及欧洲国家等成熟征信市场成熟规模仅60到650亿人民币。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纯征信或风控的总体市场不大,最发达的美国征信市场也仅约650亿人民币的年收入规模。 一个国家的征信市场大小取决于*设定的运营结构,有私营企业(以美国为代表),纯公办企业(以法国为代表)和公司混合(以日本为代表)三种结构,运营主体越市场化,则市场规模越大。 这其中,市场规模最大的是第一种结构。以美国为例,三大个人征信公司Experian, Equifax 和Trans Union 2013年总年收入约在83亿美元,最大垄断企业征信公司Dun &Bradstreet 2012年收入为16.63亿元,最大风控模型公司FICO在2013年收入约为7.43亿元——这5家公司年总收入约为107亿美元。假设这五大公司70%收入源于美国市场,则它们美国市场收入约为75亿美元。 至于第二、第三种结构,产值最大的日本市场,规模也仅在10亿美元及以下。 第二重门:市场机构空间小。 中国征信市场结构与日本相似,以公办征信机构为主,市场机构为辅,央行征信中心垄断大部分市场,留给市场机构的空间很小。 中国征信市场体系现在是以公办的央行征信中心及地方征信机构为主体,辅以市场化的商业征信机构。从1980年末至今,先后经历了起步、搭建征信平台、央行主导统筹等数个阶段。
问 你认为互联网金融风口上,征信行业未来的机会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