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誉
郭誉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3年前

回答
3635
文章
0
关注者
0

市场上一些很便宜的股票,比如1元股和仙股,都经历过大幅的下跌,反映出基本面的问题,风险很大。厨房里不会只有一直蟑螂。不能轻言一个公司已经跌到底了,股价会大幅反弹。另一方面,一些价格很高的股票,往往是因为业绩好,或者暂时业绩一般,但是被市场看好发展潜力,完全可能进一步上涨,实际上反而很便宜。衡量股价是否贵,不应该看绝对价格水平,至少应该锁定基本面,看相对估值水平。但是只看相对估值水平,也是不够的。估值高低和未来回报率的高低,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很多高估值的股票未来回报率很高,比如腾讯,恒瑞医药,贵州茅台等等;也有一些估值很低,但是涨幅很好的股票,比如万科、格力电器、招商银行。这里面最重要的经验是,估值水平只是一个参考指标,选股票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招数。

这个不难,这个工具就是股票指数,帮你在股票的海洋里快速巡航。关于股票指数,你只需要知道“334”,就是股票指数的“三个功能”、编制股票指数的“三大要素”,以及股票指数的“四大类别”。了解这“334”,你对股票指数就知道得差不多了。其中的技术细节很多,不一定要全知道。

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帮你把股价涨跌的因素分为三类,分别是:(1)宏观全局因素;(2)中观板块因素;(3)微观个股因素。和这三类因素对应的,是投资股票的三类风险,分别是:(1)系统风险,(2)板块风险,(3)个股风险。其中系统风险是不能分散的,板块风险和个股风险是可以分散掉的。这种风险的分解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1.在投资的时候,你要思考一下,你的收益来自哪里,你愿意承担哪一种风险。2.你不愿意承担的风险,有没有办法分散掉,或者对冲掉。

通过梳理历史数据,挖掘底层逻辑,我们发现特别需要关注三个行业,分别是:(1)消费;(2)医疗;(3)科技。这三大行业,都有坚实的底层逻辑。1.消费行业的底层逻辑,是中国的持续经济增长。14亿人口中,大部分还是中低收入人口,消费升级是持续进行的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过去基础消费的涨幅好,未来可选消费的涨幅可能较大。2.医疗行业的底层逻辑,是收入增长背景下的人口老龄化。收入增长了,医疗需求自然就增加。而且,老龄化背景下,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占比增加,医疗需求就进一步增加。对于老年人而言,医疗是最重要的支出,而且弹性很小。对于消费和医疗行业,因为品牌粘度大,产品标准化程度高,企业经营抗周期能力强,所以整体上企业的护城河比较宽。如果你要选个股的话,现在的龙头企业就是比较好的备选。消费和医疗行业很多是2C行业。2C行业还有一个特质,就是拥有“隐性”的银行牌照,抗周期风险能力强。历史数据上看,A股很多股票有100倍以上的涨幅,其中大部分是2C的企业。3.信息行业的底层逻辑,是在我国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世界又恰好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夜。两大因素叠加作用,信息技术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可以想想工商银行,中国石油等大蓝筹股票。这些股票分红很不错,但是股价表现很一般,中石油甚至大幅下跌,最后股票的回报率并不好。主要的原因可以归为三类:(1)成长性不高。比如工商银行,已经是巨无霸了,很难成长。因为买股票买的是成长,所以这类股票不受青睐。(2)风险较大。市场认为中国经济在减速,银行坏账率高,风险较大,因此避开银行股。(3)公司治理。大蓝筹股票公司巨大,而且往往是国企,市场比较担心公司治理问题。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回购和分红是两种回报股东的方式,因为细节上的差异,不太好把回购看作是分红的一种方式。分红是直接发现金,股东直接拿到钱。回购是用现金买股票,股东可以把股票卖回去,买家入场还会带来股票上涨,间接回馈股东。有时候,回购会被解读为管理层看好公司发展前景,从而导致股价的进一步上涨。但是现实情况比较复杂,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有时候大量回购会被解读为管理层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这时候并不一定是好消息,课程中提到的微软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个。再比如,有时候管理层是大股东,这样回购就牵涉到管理层的利益问题,市场会分析里面的利益冲突。如果管理层持有大量期权,回购可能是为了抬高股价,涉及到股价的操纵。所以,要具体分析,不能说回购就一定是好事情。这些细节的存在,提醒我们还是把分红与回购分开来看好一点。

股票发行面值和发行价是两个概念,A股的发行面值都是1元,发行价可以高很多。新股上市第一天的交易价格,波动更大。一般来说,发行面值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这个比方很有意思,我们可以用来进一步理解市盈率。商店里的商品明码标价,打折你看得见。但是,股票不是明码实价的,合理估值也不好确定,打了折你也不一定知道。所以,如果把股票估值比作商品打折,你要注意两种情况:(1)打折之前,先把价格炒到虚高,然后说很便宜了。就像是商店里先把价钱翻一倍,然后给你5折,其实并没有打折。(2)有的商品其实不错,但是营销不好,市场就是不认账。如果能提前布局这样的价值股,你就赚到了。前面这种情况,是我们要防范的。后面这种情况,是我们要寻找的。

负的市盈率,是因为那一年企业的盈利是负的,也就是企业是亏损的。因为价格总是正数,盈利是负数,这时候算出来的市盈率就是负数。这时候,市盈率这个指标没有意义,一般也不计算,用缺失值表示。有的软件显示负数,是没有设置缺失值。

动态市盈率是目前价格和未来12个月的预期利润的比值,静态市盈率是目前价格和过去1年利润的比值。比较而言,静态市盈率好计算,拿现成的历史数据算一下就好。动态市盈率复杂一点,需要预测未来1年的盈利,这个预测总有主观的成分。市盈率(TTM)就是静态市盈率,其中的TTM(TrailingTwelveMonths)是滚动12个月的意思,就是用过去12个月的盈利和现在的价格计算。比如,到了今年的下半年,就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累积盈利来计算市盈率,而不是去年全年的盈利。这样的好处,是用最新的12个月,而不局限于日历的年度。动态市盈率和静态市盈率哪个好呢?这个不同的人有不同意见。我一般看静态市盈率,然后参考盈利预测。这样的好处,是避免预判未来的盈利,算出来的数是确定的数。至于盈利预测,因为总有主观成分,拿来做参考就好。不管如何,市盈率都只是一个参考指标而已,看看大致数量范围就好,不用太精确。模糊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要好。

行业指数和概念指数是有重合的,区别在于行业指数比较固定,是按照主要的行业分类办法编制的,而概念指数较为灵活,新概念出来了,很快就可以有概念指数,概念指数的迭代也比较快。另外,很多行业指数都有对应的基金,甚至有ETF基金。而概念指数因为迭代快,可能还没有对应的基金。比如课程里说到的wind概念指数,很多都没有对应的基金。

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定义“系统风险”,与资产配置的范围有关。站在国内资产配置的角度,中国的系统风险是无法分散的。站在全球配置资产的角度,中国的系统风险是可以通过持有境外资产分散的,但是这时候,全球系统风险依然是无法分散的。

较大的券商都有不错的行业板块分类,比如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另外万得的行业分类也可以。关于这个行业分类,其实不用太细挑,因为只是一个参考,用来掌握不同行业的大致表现,看自己顺手的就好。如果要挑选个股,看完了行业分类还要仔细看单个股票。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很多同学都问到。简单说,如果既看好个股,也看好大盘,就不要对冲。如果看好个股,但是担心大盘向下调整,就可以对冲。对冲的意思,是去掉风险,挣看好的那部分的钱。

挺好的问题,分两个角度看。第一,消费市场很大,人们的喜好不同,所以新品牌有空间。新品牌如果成功,建立了客户粘度,很快就可以变成老品牌。第二,其实老品牌也可以做研发,开发适合年轻人口味的新产品。由于老品牌有经验,有实力,只要思路对,在开发新产品上并不吃亏,在竞争中并不占劣势。比如可口可乐,这么多年了,依然屹立不倒。如果老品牌不思进取,产品老旧,年轻人不喜欢,那是管理上的问题。总体上看,2C企业的护城河,还是很宽的。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