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前夕,机构埋头计算发行价,而非研究公司基本面,源于此轮新股发行制度修改。“这一轮改革后,证监会要求招股书详细披露发行费用,相当于把原来的未知数公开了。”一位上市券商资本市场部的人士指出,机构此前也会对新股价格进行测算,但由于无法确切知道老股转让数量及发行费用,从而导致估算结果会有差异。但这轮新股发行前,证监会发行部通过“窗口指导”等行政方式,劝导投行和发行人修改方案,尽量不安排老股转让,要求企业不能超募,这意味着招股书披露的募集资金就是一个比较确切的数字。“募集资金超出10万元是否算超募,谁也无法判断。但监管层的要求是投行必须把握好不能超募这一尺度。同时严控发行价和发行市盈率。”前述上市券商投行资本市场部人士表示,估计没有券商和企业敢越线。正因为没有老股转让和超募这一前提,询价机构可以就此算出新股发行价的区间,并以此参与报价。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询问的多家询价机构,均表示会以计算的价格参与询价。有机构人士甚至调侃称参与网下新股询价变得“简单粗暴”,价值发现功能并没有得到体现。“等于是定价发行,询价的弹性就没有了。”一位专门研究新股的研究员说,打新报价已经没有技术含量。不过,也有机构担心算出的报价只是非常接近发行价,但并非最终定价。“现在监管层不允许超募,但允许出现募不足的情况。例如,雪浪环境算出来的价格是14.74元,很多机构都报这个价,但有可能公布的入围区间是14.70-14.73元。”深圳一位基金经理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发行股数可能会与最终发行股数有出入。例如,依顿电子的招股书就指出,如募集资金超过募投项目所需资金,会缩小发行股数。中新股等于“送钱”与报价难度降低相随的是,机构参与打新的兴趣在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