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STYLE__}
实际上,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就取决于股东能从持有这只股票获得多少现金流回报,这其中包括现金红利和卖出股票的所得。而卖出股票所得,要看下一个买入者所支付的价格。下一个买入者支所付的价格,也必将是此后持有该股所能获得的红利和卖股所得——后者仍然要看下下个买入者的出价……,以此类推的最终结果,会得出“当前的股价取决于未来一连串的股利”这个结论,这就是财务学中有名的估计股价的“股利折现模型(DDM)”。不纠缠于模型的细节,单说其中的思想:若一家公司现在不支付股利,至少将来总有一天会支付(如微软公司的所作所为)。而一只从来不支付股利的股票,对投资者而言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相当于只圈钱不花钱的“黑洞”公司)。其次,对于公司什么时候应该支付股利、以及应该支付多少,不要说许多人存在疑惑,这实际上也是财务学中的一个难题,也叫“股利之谜”。解释它存在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纷争:其中,支持支付股利的,有“鸟理论”,秉承“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古训,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红利,对该理论的拥护者来说,胜过遥远不定的资本利得。认为是否支付股利要看情况而定的,有“追随者效应”理论,若公司的投资者多属一些年纪大、需要现金支付的投资者(俗称“孤儿寡母”型投资者),公司应当多支付股利;反之,若公司的投资者是更看重长远收益的青壮年,则少支付股利。反对支付股利、如篇首的投资者那样思考的,有“税差学派”:若支付股利,投资者马上就要缴纳所得税;若拖延支付股利,则投资者相当于受到延期纳税的好处。另外,还有支不支付股利无所谓的“股利无关论”。这几派(还有其他一些)至今还在争论不休,但有一点共识是大家承认的,当公司把钱当成股利支出时,实际上是放弃了这部分资金用于公司未来的增长,从而影响了未来的股价的增长。所以要不要支付股利就取决于,钱在股东手里和在公司手里,谁的投资效率更高?若公司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增长迅速而投资收益丰厚,显然把钱留在公司手里而不作为股利分发,对股东来说更加划算(股东虽然没有得到股利,但从股价上涨获益)。因为股东个人很难获得公司那样的投资机会。反之,当公司的投资效益很差,增长速度缓慢,则还不如把钱分给股东,让股东去寻找更高收益的投资机会(这样的公司即使股价有增长,也是极其缓慢的)。通过上述分析得到一般推论是,新的、成长期的公司应当少支付或不支付股利,而成熟、衰退阶段的公司,应当更多支付股利。最后,考虑到若管理层掌握的“自由现金流”太多,有可能引发乱投资、或为私人牟利的“道德风险”,为降低这一“代理成本”,削减公司多余的现金流用于支付股利(或股票回购)也是有必要的。总之,分红派现花不划算,要看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