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STYLE__}
关于电子海洛因的诱惑错误案例和分析:如今,在许多家庭中出现了"网瘾孩",从10岁左右的小学生到20多岁的青年人,据估算在我国未成年人中约有万。如媒体所报道的:"在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喜欢接受新事物,好奇心强的青少年也加入了网民大军中,在我国万网民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万,占到了19%。但今天引起人们关注的是这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万,他们不仅爱上网,而且着了迷,上了瘾。按照国际上标准的说法,这叫‘互联网成瘾综合症'(英文简称IAD)。它的基本症状,就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难以自拔,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是不能不上网,他们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仍会继续。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应该承认,这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青少年社会病"。青少年社会病,决非仅是"网瘾"这一种,不应孤立来看。其实,还有"学校恐惧症"、"考试紧张综合症"、心理疾病、大中学生辍学、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都与"网瘾"是相类似的问题。这是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诸多复杂因素所导致的青少年社会病。有"病",就必须认真进行诊断治疗。"网瘾孩"的出现,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尤其可反映出家教问题的误区,从这一难题中也可使家长重新思考家教观念和教育孩子的方式。父母们应坦然面对"网瘾孩",这是孩子向父母发出新的挑战:如何帮助孩子形成自制力、责任心?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如何使孩子成为网络时代的社会有用之材?等等――都是家庭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走进"网瘾孩"的内心世界虽然都是迷恋网吧、游戏或聊天等,但每个网瘾孩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与不同的家庭背景,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有的放矢,改变形成网瘾的种种消极因素。根据笔者所接触的个案,可将"网瘾孩"至少分为以下8种类型――1.家庭冷漠型:因父母不和、离异、外出打工、出国,或因父母性格问题,孩子在家庭中缺乏父爱或母爱的温暖,而在网络上交友、聊天或互动游戏,可填补情感需要上的空白。父母应自我反省,尽职尽责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无条件地爱孩子,才可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归属感。2.溺爱专制型:父母若对孩子管得太多、太死、爱不得法,都可令孩子感到精神窒息,逃脱家庭束缚而进入网吧。爱孩子是要讲究科学的,畸形的爱多半会导致孩子的反抗,还可能形成"两面派"的异常言行。父母应听听孩子的真实感受,便知道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子方式,走出误区。3.逃避学习型:因学习成绩较差,恐惧学习压力而将网吧当作"避风港"。孩子一旦因网瘾耽误学习,追赶学习进度很困难,易产生畏难心理,而陷入"成绩差→逃学上网→成绩更差→以网吧为家"的恶性循环。帮助孩子恢复学习的自信心,重新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是摆脱网瘾的关键。4.自由放纵型:因学习生活单调枯燥,学校纪律严格,家庭严管缺乏宽松氛围,也是孩子迷恋网吧的原因。在网吧没有人对他指手画脚和催促他做功课,这是从未有过的轻松自由。而家庭中为什么不能给孩子宽松和自主性?在有的家庭中,就因为父母与孩子对上网内容和时间不能达成共识与妥协,结果孩子选择了网吧。倒洗澡水也扔掉了孩子,这是家教失误的典型表现之一。5.自我补偿型:在学习上屡屡受挫,被父母打骂和斥责,平时较少得到正性评价和鼓励的孩子,往往会从网络游戏中得到成功体验,可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也可从聊天室获得网友的称赞和激励。趋利避害是一个人起码的生存本能,这也是驱使孩子选择网吧的重要原因。6.迷失游戏型:网络游戏时时在更新,是新奇刺激的,比起课堂上的黑板和书本,声光电画变幻无穷的多媒体自然会令孩子入迷。迷失游戏的孩子并非很坏,他多半是个迷恋高科技和发明创新的聪明孩子。那么家庭和学校,为什么不能够满足他力求探索的求知欲、好奇心?如果将这样的欲望引导到学习进取上来,给他自由驰骋的空间,他一定会大有作为的。7.追求竞技型:电子竞技游戏,已被国家体育局认定为第99个正式比赛项目,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不少赛事举行,台湾曾有一位18岁青年获得国际竞赛冠军。有些孩子立志成为专职"游戏玩家",他们知道这对专业技能和身心素质有很高要求,但仍雄心勃勃。许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不在正规学校读书,而企图以"玩游戏"为职业,也不承认竞技游戏与其他体育项目的平等地位,因而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为什么不能帮助他们成功?为什么不承认他们理想的合理合法性?8.独立自主型:不能否认,还有少数"网瘾孩"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们去网吧不是为了"玩",而要自学和探索网络知识,是想成为IT业的人才。他们对学校教育有看法,认为不适合自己。综上所述,不能将网瘾、网吧、网络游戏都一概否定,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够与孩子真正进行心理沟通,从而帮助孩子克服幼稚无知的行为,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和追求成功。网瘾与应试教育的"惯性"许多家长认为,是网吧和网络游戏害了孩子,这种看法是有片面性的。社会上对网吧的管理固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应反问一下,如今大多数学校都有计算机,许多家庭也有电脑,为什么家庭和学校不能吸引孩子?为什么孩子会迷失在网吧?这就不能不说网瘾与应试教育的弊病有关。说网瘾是应试教育的"惯性"所致,是指目前的教育企图将孩子们绑在"按部就班升学"的"战车"上逼学生就范;但因教育资源有限,不驯服的和成绩不好的学生,就被"甩"下了车。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实质上是让学生每天重复着从家门到校门的一条小路,就像将孩子封闭在一个只有"一条街的小县城",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大。孩子偶然接触了网络,就走出了这"一条街的小县城",像来到阡陌纵横的大都市。然而孩子还不具备"看地图"和识别方向的本领,他迷路了,忘却了自己的责任和回家的路。互联网是虚拟空间,又像是琳琅满目、无边无际的"大超市",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千千万万;而孩子迷游戏和聊天,就好似认为在超市里只有"烈酒和香烟"是最好的东西,因而上瘾。所以,网瘾的形成就是因为孩子没有见过世面,缺乏独立的选择能力。大多数家长实际上有意无意成了应试教育的坚定追随者,认为孩子学习不好就没有出路,来自学习的压力无形中将许多孩子"逼"进了网吧。应试教育的弊病在家教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的"奴化",学生在课外对学习内容和方式也没有选择的权利,被强迫着学习。二是评价标准的"一元化",试卷分数对孩子一票否决,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不够科学。三是对社会现实的"回避化",父母仍希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缺乏指导孩子的能力,以致孩子对外界的各种诱惑,缺乏免疫力和应有的自制力,尤其在道德行为习惯方面缺乏自律的能力。应该说,就是应试教育这把"尚方宝剑"悬在孩子的头顶,因而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法沟通!许多国家的学生从十几年前就已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了,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更是进入了"无纸化学习"进程,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所以,要与孩子讨论,正确看待和适应改革中的学校教育,要看到教育改革的光明前景,这样孩子才可能戒除浮躁,摆脱网瘾,踏下心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