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STYLE__}
误区之一:要求“保本保收益”,否则不买 投资者的想法,出了钱自然想要收益不愿意承担风险。然而,这恰恰是《信托法》所不允许的。在2001年《信托法》成立之前,信托业处于混乱状态,很多业务打着“保本保收益”就去拉拢资金,投资者也看了“保本保收益”就投了,完全不看项目情况。结果自然是什么也保不了,有些信托公司甚至倒闭。信托业从1000多家到《信托法》成立时的37家,本身就经历着多次整顿。前不久,宜信财富因为“担保“引发兑付纠纷,这充分说明了,“保本保收益”只是让你心理上感觉上风险低了,其实并没有真正降低风险。 误区之二:挑收益最高的买 信托业连续12年100%兑付本息(截止2013年),这让很多人觉得信托是零风险的,把它等同于高息存款。所以,他们在买信托产品的时候,基本是看哪个收益高买哪个。天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是不容忽视的。 误区之三:只相信从银行购买 在信托业发展过程中,银行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过去信托产品的发行确实也绝大多数依靠银行渠道。但只相信银行确实是不仅仅是买信托的误区,更是投资投资的误区。 误区之四:只信政府背景项目 信托产品热销,政府背景的信托产品更是热上加热。2012年,有的公司推出大量政府背景的信托产品,有时候一个10亿规模的产品,居然从开卖不到2小时就结束(可见群众的投资热情)。到了2013年,公司政府背景项目少了,一些投资者就犹豫不决。 误区之五:只追股票质押类产品 股票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变现上比较便利,尤其是流通股做质押的。所以,股票质押的融资成本往往比较低。很多投资者因此认为,股票质押的产品比较安全。 误区之六:只选交易对手强的产品 有些投资者对于交易对手的实力过于看中,认为企业实力越强,项目就越安全。 误区之七:一味拒绝房地产信托 房地产在中国确实是存在泡沫的,又遇到国家宏观调控,李嘉诚也卖出很多大陆和香港的物业,也是有一种论调“房地产信托”的风险高了。
信托理财产品与其他产品在相关法律上的规定也更加安全可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信托法第十六条规定:“信托财产不得归入受托人(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或者成为固有财产的一部分,受托人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宣告破产而终止,信托财产不属于其清算财产”。、信托法第十八条规定: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不得与其固有财产产生的债务相抵销。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债务,不得相互抵销。c、信托法第第十五条规定:信托财产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相区别。设立信托后,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宣告破产时,委托人是唯一受益人的,信托终止,信托财产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委托人不是唯一受益人的,信托存续,信托财产不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但作为共同受益人的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宣告破产时,其信托受益权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d、信托法第十七条规定,除因下列情形之一外,对信托财产不得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