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STYLE__}
您好,教科书上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票市场的表现由两个因子决定:估值(市盈率)和盈利(每股收益)。股票的价格就是这两个因子的乘数。那么盈利体现的就是经济基本面。经济好,大家都赚钱,企业的盈利自然就很好。经济不好,大家都亏钱,企业的盈利自然就不好。美国股市,完全是经济晴雨表的体现。过去的53年美国名义GDP增速为6.6%,对应到股票市场就是牛长熊短。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美国央行整体保持了比较宽松的流动性,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无风险收益率不断下滑。无风险收益率的下行带来了估值提升,最终美国不断走牛。所以80年代以来,美国股市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长的牛市(1982到1999),以及第二长的牛市(2009到今天)。标普指数在1980年后,只有6个年份指数跌幅超过2%,而且只有一次出现过跌幅周期超过一年的长期熊市。我们许多人对于“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从研究美股中体会到的。但是我们的大A股似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比如2001到2005年的四年熊市,那时候名义GDP增速在15%以上。2001年中国加入WTO,打开了巨大的出口市场,逐渐变成一个全球的制造业工厂。同期,城镇化也在如火如荼进行着。再看这一次,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中国经济也基本上完成了转型,城镇化向三四线城市渗透,新经济大幅崛起。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体现的经济韧性远超同属于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然而,指数却根本没涨,大部分人也没有在股市中赚到钱。你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似乎又不完全适合我们的A股。那么股市到底是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为什么A股并没有完全反应中国经济的增长呢?事实上,我们应该说经济的晴雨表,最终反映在企业的盈利。当中国经济保持增长的时候,其国内的企业盈利也会增长。有些企业增长慢一些,有些企业增长快一些。但是中国股市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盈利的增长并没有完全体现在每股收益的增长。我们知道每股收益=利润/总股本。大部分国家的证券市场,总股本扩容不像A股那么快。我们看到2011年以来,中国企业的整体盈利增长了119%。但是同期,每股收益仅仅增长了26%。背后的原因是,总股本扩容增加了93%!盈利的高速增长,被同样高速增长的股本扩容稀释掉了。我们曾经认为,假设当市场在3000点时,对应A股总市值30万亿人民币,我们会倾向的判断市场会达到60万亿,从而推导出指数应该上涨到6000点。然而事实上,最终市场达到60万亿市值的时候,指数还是在3000点,因为市值是通过大规模的扩容实现的。相比海外市场有着完整的退市机制,A股市场退市非常少,基本上只进不出,股票数量越来越多,场内资金被不断稀释掉了。反观美国股市,从1995年8000家上市公司发展到今天,只有4000家左右,股票市场进进出出,实现了新城代谢。这就如同一个自我循环的组织,永远吸收营养,把垃圾排泄出去,保持健康。同时,因为指数长期不上涨,导致场外投资者的负反馈。越来越多人认为股票市场是赚不到钱的。这时候其他的投资品种就显得更有吸引力。比如为什么这几年那么多钱去了P2P?大家总觉得,把钱放在股市越来越少,而P2P听起来8%,1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好像是没有风险的。中国市场是,主动管理基金要战胜指数不能,但是要跑赢“无风险收益率”很难。最终的结果是,2011年以来中国是全球少数估值下滑的资本市场。美国市场完全相反,主动管理基金要战胜指数很难,但是要战胜无风险收益率很容易。市场形成了正反馈后,源源不断的钱进入美国股市,提升了整体的估值水平。所以最后,股市到底是不是经济的晴雨表?我们的结论是,经济好坏会体现在企业的盈利,但是并不完全体现在每股收益。中国由于资本市场的持续扩容,稀释了盈利的增长,从某种角度上最终没有体现出应有的股票市场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