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STYLE__}
你好,由于私募投资的项目大多有较长的回报周期,需资金比较稳定。如果没有投资门槛,会吸引数量众多的投资者,而众多资金来源的不稳定,也造成了投资值更高的流动性,不利于私募基金的收益,加大了投资的流动性风险
朋友,很真诚地说一句,白日做梦。再真诚地给你一个建议,要不给证监会或证监局或中基协打个电话咨询一下?私募基金在所有金融产品中的门槛可谓是最高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你绝对无法用对公募基金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承受能力去感受私募基金。尤其在如今严监管状态下。严监管的一个体现就是募集监督管理办法和适当性管理办法,比如,一个私募从业人员想要给你推荐一只私募基金,不管这只私募基金有多好多好,即使好上天了,他也必须端端正正先对你做个基本信息考察,看你是否符合金融资产高于300万或者近三年年均收入高于50万元,如果你不符合,out;如果符合,他还得继续端端正正拿出纸和笔,对你进行风险问卷测评。如果那只好上天的私募基金与你的风险等级不相匹配,那你可能真的上天了也不能听到他就这只基金对你进行主动推荐,因为他如果这样做了,不仅会被公司合规人员灭,还会被中基协、证监局、证监会挨个灭。而照你所说,一个电话打来安利私募基金的,在现如今这个遵纪守法合规的世道,几乎是要灭绝了。再说了,私募基金的起投门槛是100万,100万!100万!不允许拼凑!不允许拼凑!不允许拼凑!这样听下来,你还觉得合理吗?私募基金的门槛还会越来越低吗?还觉得是电话里面说的几万起步就行吗?
自从去年的715新规之后,对于私募基金的投资人群,监管层就有了非常非常明确的界定:单个投资人购买私募基金的最低金额必须不少于100万元,且不能拆分。所以,如果投资者您碰到告诉你可以凑钱买私募,或者是单只的金额低于100万元的,您真的要小心谨慎做做调查了。很多人对比公募基金,觉得基金本身产生的优势就是可以吸引大量的散户。大部分拥有少量财富的人可以集中起来汇成一大笔资金进行资产配置,这样管理起来也节省社会精力。那为啥私募基金叫做基金,但性格偏这么高冷,非要100万才可以入门?第一点,是纯理论的揭示:这是符合行为金融学的。这点符合行为金融学对“心里账户”的解释。什么是心理账户。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我们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去看演唱会前,丢了一张200元的地铁卡,那么你可能认认倒霉,买了一张临时地铁票,仍然去现场买200元的演唱会去看。但如果你提前买了200元演唱会票,但搞丢了,你可能就不会再考虑去现场再买一张了。实际上的经济效用是一样的,为什么决定这么不同?这就是因为,不同的情景,大家的心理账户也是不同的。所以说为什么拥有100资产的人那么多,但肯拿出100万买私募基金的就是高净值人群呢,就是因为这个心理账户。有100万现金做投资的人群,不仅仅是“高净值”人群,更是“现金流稳定的高净值人群”。第二点,私募这么做,正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募的缺陷。因为心里账户不同,普通的投资者“心里账户”波动非常大,同样的钱换个情景,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差异。但高净值客户会比较稳定,越成熟的高端投资者,他们的风险识别能力就越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因此,在对投资者无法做出深入甄别的情况下,是否拥有100万流动资金,就成为私募对于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的最初判断标准。资金流动的稳定性也是私募基金定制100万的原因。私募投资的很多项目都有比较长的回报周期,需要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如果吸引了普通投资者,很多人的资金来源不稳定,会对项目造成很大的风险。而高净值客户上面也说了,拥有100玩流动资金,所以会有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