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A股历史上有几次放开IPO定价管制的尝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9年6月新股发行改革放开了定价管制。但由于新股出现严重的“高价发行”“高发行市盈率”和“超高募集资金额”的“三高”现象改革后来还是走回了定价管制老路。 发行市盈率控制在23倍虽然暂时解决了新股发行定价过高的问题但价格信号缺失、金银铜铁都是类似定价IPO阶段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就下降了。同时定价限制使得一级市场彻底演变成了无风险市场大量市场主体以“买彩票”的心态在申购新股并在新股上市后的连续涨停中演绎泡沫新股上市初期就变成了一个群体博傻的过程。投资者无法通过价格区分公司质地、发行人无力争取好价格、中介机构和其他机构参与者的专业能力也体现不出来。事后看这种孤立地解决新股定价“三高”问题的方法难以达到通过改革提高市场参与者专业性、增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科创板开启改革试验时“新股发行价格、规模、节奏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决定……对新股发行定价不设限制”成为明确的改革措施最终是要使得市场充分发挥它价格发现、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科创板定位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企业,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企业,这也是科创板与沪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之间的最大区别。科创板的独特定位,实际上也决定了挂牌企业的估值水平会与A股其他板块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会体现在挂牌后的个股估值上,也会体现在新股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上。科创板新股实行市场化发行,其发行价格、规模、节奏等通过市场化决定,以强化市场的约束作用。因此,科创板新股将不存在23倍发行市盈率高压线的问题,基于询价机构的认同,科创板新股发行市盈率远远超过23倍是非常有可能的。